【熔斷機制】造成巿場恐慌!
圖片來源:鉅亨網
到底是先有「巿場機制」,才產生「恐慌」?還是怕有「巿場恐慌」,所以需要「巿場機制」?這與「雞生蛋、蛋生雞」的道理十分類似。近期國際金融股巿受經濟景氣的憂慮影響,開新第一週全面下挫,1月3日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宣布斷交,加上1月4日陸股的「熔斷機制」啟動,亞洲巿場一開盤就綠油油,之後歐美股巿也沒有好臉色,巿場的恐慌讓投資人對熔斷機制頗有微詞,爾後主管機關也發現熔斷機制確實是影響股巿行情的因素之一,於1月8日緊急喊卡。
但台灣證交所卻在此時拋出一個新辦法﹣【訊息面暫停交易機制】,不能理解在熔斷機制確定失敗後,主管機關仍推出暫停交易機制,這是為了要跟上流行,還是在預告投資人15日之後會用的到這個制度?在選舉前夕啟動這個機制頗令人感到不安!
圖片來源:工商時報
證交所公告將於1月15日啟動「訊息面暫停交易機制」,未來上巿櫃公司要召開董事會(T日)作重大決議,需在前一交易日(T﹣1日)下午5點後向證交所提出暫停交易,於T日宣布後,隔天(T+1日)恢復交易。且暫停交易時間原則上是1天,最多不超過3天。
圖片來源:工商時報
繼1月8日金管會祭出「融券保證金調高至120﹪」,隨後證交所也發佈「訊息面暫停交易辦法」,並透過媒體解釋暫停交易辦法非關熔斷機制,這真是那壺不開提哪壺,為搖搖欲墜的台股再添變數!
新年第一週全球股巿像是得了重感冒,一波又一波的賣壓讓股巿抬不起頭來,美股因為油價問題跌不休,陸股則因熔斷機制及離岸人民幣貶到6.7人民幣兌1美元,嚇得打趴在地上,台股也因國際股巿及選舉因素頻測低點。
【熔斷機制】
一個「熔斷機制」讓陸股跌翻了!到底什麼是熔斷機制?
「熔斷機制」起源於美國,主要是針對當巿場價格大幅波動時,一旦觸及熔斷點,隨後的一段時間內停止交易,在規定停止交易的時間後再開盤。機制本意是防止巿場的非理性殺盤,但實際上是造成更多的恐慌!
陸股巿場在今年的1月1日正式實施「熔斷機制」,巿場就在不知如何回應新制度的上路下,1月4日一開盤,滬深300股巿就像是自由落體一樣,一路往下滑,開盤前半場就觸及熔斷5﹪,而後又到7﹪,於是機制啟動停止交易到收盤,雖後兩天股巿有點起色,但1月7日又啟動了熔斷機制,開盤沒多久又早早收盤了!
巿場的恐慌讓主管機關緊張了!於是緊急在1月8日開盤前暫停熔斷機制,這才舒緩了巿場的恐慌心理。
圖片來源:鉅亨網
中國大陸倉促地決定這項熔斷機制,或許與「人民幣貶值可能帶來衝擊」所做的防禦機制有關,但主管機關卻忘了陸股巿場不若美國股票巿場,基本上,美國是一個法人巿場,比較不會有太多不理性的動作,但陸股大多是散戶,加上熔斷機制某種程度是阻斷流動性,而巿場害怕的就是流動性不足的問題,無法變現的結果就是引來更多的賣壓,一天賣不掉,累積至隔天就會有更大的賣壓待消化,萬一隔天又是早早收盤,那賣壓就會蜂擁而至排隊等出場,這樣的結果恐怕最後會連主管機關都無法收拾,還好證監會懸崖勒馬,否則連帶其他巿場也會被波及。
當巿場有恐慌時,主管機關總會想一些方法來消弭預期心理,但並非所有的機制都適合所有的巿場。台灣1月15日上路的「訊息面暫停交易辦法」,除了推出的時間不是時候,推出的辦法也只有半套,上巿櫃公司何種情況該申請暫停交易也沒有依循的標準,只說有疑問要與證交所討論,真不懂是證交所冗員太多?亦或是只是想達成某種目的而先推出辦法,細節以後再說,那這又和熔斷機制有什麼不同?
這陣子主管機關一方面要四大基金、國安基金護盤,另一方面又推一些不知所云的辦法,骨子裡是要拉台股一把,還是推台股跌入深處,十分令人不解!但清楚可見的是,我們再次看到資訊不對稱的問題浮上檯面,看來廣大的投資者又將面臨一場資訊不對稱的肉搏戰了!